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生态难题,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融媒体节目《蔚蓝新机》日前走进浙江,实地调研当地“蓝色循环”项目在探索海洋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在那里,海洋塑料垃圾既有人捡也有人收,还能进入工厂成为再生材料。
随着伏季休渔期结束,浙江台州温岭石塘镇的一座码头重新热闹起来。上午十点,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渔船穿梭其间,海风裹着鱼腥味扑面而来,渔民郭修龙就在这时返航靠岸,和三位船员一起将一筐筐刚刚捕捞上来的鱼获运上码头。
但这些鱼获并不是郭修龙这趟出海的全部收获。他所在的休闲渔船上还有些特殊的“货物”正等着上岸。船头,一个蓝色大筐里装着上百个各色塑料矿泉水瓶,这主要是船员和游客喝完水后留下的瓶子。以前,这些很可能成为漂在海上的塑料垃圾。
郭修龙告诉记者,以前也不懂什么是环保,垃圾一般就扔在海里了;现在不一样了,再也不会往海里扔。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废弃的渔网可能缠住海龟,破碎的塑料会被海鱼吃进腹中——这些垃圾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也在威胁人类的健康。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说,要破解这个难题,并不容易。
陈渊表示:“塑料流向大海以后,它比陆地上的塑料回收难度要大,还费钱费精力。从老百姓的角度讲,他不愿意回收,因为要到海里去。所以,怎样把回收体系建起来是最主要的。按照常规思维,就是政府拿出钱来组织一批沿海的收集人群到海边去捡,那就要财政大量地支出,这肯定是承受不了的,所以我们是想怎么样通过市场化的回收手段处理这些海洋塑料垃圾。”
最终,他们想到了解决办法。2020年,当地政府部门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成为破题的关键。企业看到了国际市场对再生塑料的需求,开发运用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和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让它们最终成为通过国际认证的低碳环保原材料。蓝景科技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杜馨媚说:“我们的再生材料完全来自海洋,和陆地相比它的价格还会稍微高一些。但基于全球现在循环利用材料的趋势,我们迎来了新的市场机会。举一个例子,去年欧洲市场再生尼龙使用量上升了50%。近年来,我们能看到客户对海洋再生塑料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当然,这些海洋塑料垃圾在成为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再生塑料产品之前,先要经历形态上的转变。
在浙江台州石塘镇的码头,有一个“小蓝之家”垃圾回收站。镇上的其他渔民也和郭修龙一样,把出海带回来的另一种“货物”——塑料垃圾,卖到这里。渔民郭文标告诉记者:“这些塑料一般一斤能卖一块五到两块钱。船上有人还会带回来放在码头,给阿公阿婆拿去卖掉,这样能给老人家增加一点收入。现在好多老渔民退休了,也为了环境保护,自己拿个网兜经常去岛边、码头边上去把塑料垃圾兜回来。”
分类、整理、挤压,一个个矿泉水瓶就在岸边的“小蓝之家”里被压缩成一个个1立方米大小的塑料块,废弃的渔网渔绳也分类放好。不久后,它们就会被送到造粒工厂制作成米粒般大小的塑料粒子。这些经过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相比传统再生塑料可升值1倍以上,制成的产品附加值也更高。就这样,一条“企业赚钱、渔民增收、海洋减负”的产业新路子走通了,海洋塑料废弃物也实现了从“污染”到“资源”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陈渊说:“新料(普通新生塑料)的价格大概在每吨8000块钱,海洋塑料回收的价格是普通新生塑料的1.4倍到1.8倍,有些甚至达到2倍左右。后端的价格上去了,企业回收海洋塑料的收益提高了,才可以拿出更高的价格来支持前端的收集。回收价格高了,老百姓也有积极性,更加积极去回收海洋塑料南平期货配资,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美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